常江数字新闻的文化特征体验、情感与美学
作者:常江(深圳年夜学流传学院传授、深圳年夜学环球流传研讨院研讨员,本刊学术参谋)
起源:《青年记者》2024年第6期

导 读:
本文将数字消息把握为人类获取生涯履历、为社会过程赋予意义的实践,并据此将其文化特性归结为体验性、感情化、审美化三个方面。
一、弁言:消息的文化
久长以来,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实践,消息始终代表着一种以发现与再现事实为焦点行为的生涯方式,并承载着基于上述生涯方式形成的种种代价观。在这个意义上,消息是一种文化。
消息的文化与其他情势的文化相比,体现出了加倍光显的规范性特性,同时也与一种特定的职业身份——消息事情者——亲密相关。[1]传统意义上的消息文化显然是一种专业文化(professional culture),它的行为规矩和代价目的由一系列建基于消息机构系统的专业性理念和办法所界定。依据这些规矩和目的,消息在符号、文本和叙事方面出现出尺度化、工业化的特性,这些特性确保消息作为文化产物的流通性。[2]但跟着数字技术成为日益活跃的消息行为者,消息文化也产生了连续的变化:从一种带有排他性颜色的专业文化蜕变成一种日常、年夜众、行为的文化。我们乃至可以以为,消息作为数字媒体生态下的一种根本关系,已深深嵌入每一小我的日常生涯。消息不再是少数专业精英的禁脔,基于消息履历的意义临盆机制也涵括了故意愿介入其行为的所有人。
描摹数字消息文化的事情是比拟艰苦的,这是由两个缘故原由造成的。其一,数字消息短缺如其他文化产物那样固化的类型和样态。数字消息在情势上的演化主要是由技术立异驱动的,是以我们可在履历层面察看和阐发的绝年夜多半数字消息类型或样态都是“阶段性凝固”的产品,这使得我们难于从产物或文本端动身睁开有用的文化解释。[3]其二,数字消息高度收集化的特性使之具有极强的时空挥发性。依据经典文化理论,一种文化每每必要在光阴和空间维度上坚持根本的稳固方能维系对意义的赓续临盆,但数字消息的实践进程则具有突发性极强、变异速率极快、超当地颜色光显等特色,这也就决议了我们对付数字消息文化的解释在许多时刻必要寄托直觉乃至想象。
不外,在曩昔十余年中,海内外照样有相称数目的学者基于分歧性子和范围的研讨对数字消息文化的特性睁开了卓有成效的讨论。这些讨论或许并不都是履历驱动的,有许多概念也在跟着技术情况的革新而时候更改着,但我们照样可以就当下的察看和懂得,归纳出数字消息文化所具有的三个焦点特性:体验性、感情化和美学化。
二、作为体验的消息
数字化过程给消息文化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明显拉近了消息的文本或话语(无论体现为何种液化的样态)与实在践者之间的间隔,让消息逐渐从一种首要建基于社会和生理疏离感的“理智的文化”改变为一种旨在消弭小我履历和公共履历之间罅隙的“体验的文化”。
数字消息文化的体验性,直接缘于数字技术对人的普遍衔接和对传统社会关系的从新整合。在前数字期间,被视为受众的通俗人与消息实践进程之间存在着轨制性和社会性的障碍。轨制性的障碍指的是消息的临盆和流通由专业消息机构所垄断,个别与消息实践仅存在单向的接受(以及名义上的反馈)关系。社会性的障碍则指树立在传统社会关系布局上的主流文化认知模式始终勉励人与信息之间的疏离关系,并体系性地克制个别意志的过火抒发。但数字技术革命带来了连续的改变。跟着整个信息生态和社会关系的收集化,"大众(在理论上)成为与专业机构拥有平等主体位置的消息行为者,这使得底本绵亘在通俗人与职业化消息实践之间的机制障碍不复存在。现在,个别不只可以或许依据自身需求自由地选择并“组合”消息体验,并且可以应用低门槛、高联通性的数字对象自产消息。于是,通俗人的欲望、观念和信奉便天然而“正当”地融入了主流消息实践的进程,成为现代消息文化的组成要素。与此同时,社会关系也在数字期间加快收集化,人际收集的圈层布局获得增强,分歧范围的趣缘群体成为消息意义协商的紧张单位,这也逐渐侵蚀了曩昔那种强调“批判性间隔”(critical distance)的流通规范。[4]个别能动性和自我意识遂获得极年夜的发扬,而消息也在这一进程中垂垂日常化,从认知理性的范例日益改变为体验的产品。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懂得数字消息文化的体验性。一方面,数字消息作为一种公共信息关系,其意义发生于体验的进程。现代数字技术成长的一个根本偏向,便是赓续放年夜体验——尤其是感官体验——在文化履历中的紧张性和正当性。[5]例如,数据消息的意义既起源于数据所承载的客观事实自己,也起源于被可视化技术进行了美学设置装备摆设的数据出现情势给用户带来的精力愉悦和感情颤栗——在某些环境之下,后者乃至出现出超出前者的文化效能。是以,只要数字技术的成长仍旧坚持其“附于身材之上”的趋向,消息文化的体验性特性就会赓续获得强化。另一方面,体验作为一种稠浊了生物本能与社会建构的文化要素,也维系着数字消息作为公共信息关系的根本属性,为数字消息生态的扩张和再生提供动力。从技术文化共生论的视角动身,我们不克不及仅仅将“放年夜体验”作为数字化的成果,而应同时将其视为与数字化相伴生的文化泛型(cultural generics)——它所发生的详细影响或许要稍后才在履历层面浮现,但它作为一种文化基因业已在数字消息生态中确立并成为数字技术进化的动力系统的一部门。这也就意味着,对付数字消息而言,体验既是文化接受的根本方式,也是意义天生的根基逻辑。数字消息自然便是体验性的,体验是数字消息的内涵文化属性。
体验性特性令环球数字消息实践出现出迥异于曩昔的文化政治面孔。因为个别的需乞降意志在消息实践中赓续获取正当性,是以数字消息加快从一种精英化的专业文化改变为带有光显平易近粹主义倾向的年夜众文化。消息在文化功效上也逐渐与社会共鸣塑造相剥离,而在更年夜水平上成为一种多元、多极化的个别叙事机制。[6]这决议了我们对整小我类社会的后当代状态的考察都无法脱离对消息所饰演的文化脚色的阐发。
三、消息实践的感情转向
感情化是数字期间环球消息实践连续产生的紧张转向。在数字消息生态下,感情转向具有三重意涵:第一,感情成为消息触发、结合与扩散的紧张初始因素,消息实践因感情的存在而产生;第二,感情成为消息得以天生、承载和通报的焦点动力,为消息实践赋予汗青意义和社会存在;第三,感情成为安排整个消息生态演化的根本逻辑,消息实践遵循感情的规矩转型和成长。在数字消息学的观念和理论系统下,感情是最具根基性的观点之一,它为消息文化与社会、汗青和人类代价系统的衔接发明了新的渠道、设定了新的规矩。
假如我们将数字消息懂得为人在数字期间所面临、参与和天生的公共信息关系,那么这种关系的内核显然是人类共通的感情——这是感情转向在数字期间得以产生的履历条件。传统消息专业权势巨子在数字期间的陵夷带来了广泛而连续的机构相信危急,这种危急正在作为一种布局而不仅仅是一项症候嵌入数字社会的演化路径中。跟着人的生计境况与数字技术构型日益慎密而深入地联合,那些源于生物本能的感情表征——快活、绝望、伤心、恼怒——开端被视为更能代表人类共性的要素,逐渐代替附着于当代机构系统之上的认知理性而成为安排消息实践的正当性力气。各类类型的人类和非人类行为者开端遵从感情轨则临盆和扩散消息,而跟着感情化消息实践履历的赓续累积,“消息是感情的”也垂垂确立了坚固的熟悉论位置。事实上,不独消息实践范畴,在数字技术革命的过程中,险些所有的社会领域——包含与之相对应的思惟和常识领域——都产生了分歧水平的感情转向。
从技术可供性的视角动身,我们可以以为数字消息生态在文化上自然地指向对感情的叫醒、表达和规制。[7]一方面,数字技术前所未有地作用于人的感官、体验和认知,明显地放年夜了感情本能在立场与行动的形成进程中施展的作用,并连续地培育着一种感情驱动的社会化模式。这意味着在数字消息生态下,从天然人到社会人的发展将在更年夜水平上由感情规矩所领导。例如,从2015年前后开端,面临各类类型的虚拟实际技术和加强实际技术在消息实践中的运用,学界和业界一直进行着有关其可能存在的文化风险的讨论——由深度沉浸所培育的感情力气,对付消息是否组成了文化风险。另一方面,在数字化的关系收集中,消息的流通逐渐失去曩昔那种带有强制力的机构渠道的支撑,而逐渐改变为一种自觉的扩散进程,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衔接则弗成避免地成为这一新流通系统的原始动力。感情化的流通规矩有力地塑造了消息在产物或文本上的形态,只有那些在更年夜水平上谨记主流感情纪律的内容能力得到强流通性。一个颇有说服力的例子是,作为当下最紧张的技术类行为者,天生式人工智能的一个根本的成长偏向便是模拟人类感情并据此推进消息临盆的主动化。[8]便是如许,感情成为数字消息生态形成的根本前提和演化的根基动力,消息实践则会基于感情轨则形成新的行为系统乃至专业主义。
光显的感情化特性,使数字消息成为有用的社会发动力气,消息不再仅仅是社会变乱的记载和档案,更是社会过程得以延续的动力,这使得消息实践的物资性和汗青性获得极年夜的加强。最具自动性的人类消息行为者被界说为“感情"大众”(affective publics),安排其消息行为的感情力气乃至被视为数字期间的新的理性情势,完全有可能推进消息实践寻求公理的代价目的。数字消息是以而向一种参与性(engaged)文化改变,逐渐成为交融专业意识形态、小我感情履历、集体文化影象,以及种种社会潮水和生理趋向的稠浊体,饰演着比曩昔更为繁杂的汗青脚色。
四、消息与审美
美学化是数字消息的一个异常容易被轻忽的文化特性。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学的话语在经典消息观念和消息学理论系统中的历久缺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消息情势与符号美感的寻求极易激发感官主义乃至煽情主义批驳的缘故。但事实上,数字消息作为现代社会紧张审美工具和公共美学紧张载体的文化脚色,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就意味着,在数字期间,我们必需超出单纯的信息论框架,将消息作为一种有着多重面向的繁杂文化体加以把握。
数字化的序言技术不仅是优化信息临盆系统、进步信息流传效能的技术,也是指向更繁博的符号组成、更细腻的感官享受、更高尚的典礼化体验的技术,这也就意味在数字消息生态的技术文化组成中,信息与审美履历犹如硬币的两面,弗成剥离。[9]在文本或叙事的维度,数字消息业已形成可视化、沉浸化和游戏化三种主导性的美学逻辑,这决议了相较传统消息,数字消息加倍深度地依附视觉纪律和沉浸体验来组织日常生涯履历。[10]在这一进程中,消息既作为年夜众审美的工具,也作为公共美学寻求的产品存在——人们不仅在消息体验中发现和感触感染美,并且遵循自身对付合乎汗青和道义尺度的美学原则的想象来介入消息实践、参与消息行为。在履历领域,环抱特定消息变乱或消息话语形成的图像行为主义已经成为紧张的数字消息样态,在这类消息行为中,多元主体将多视象文本临盆和工具征性符号资本的竞争性表达作为推进消息议程的根基动力。[11]
此外,美学化也成为人与消息之间关系得以树立和维系的根本纪律——人对消息的接受既是“事实的”,也是“审美的”,人的消息履历是以成为一种高度稠浊且富含内部矛盾的文化履历。这一点,在数字消息分发的算法架构下获得了充足的印证:基于用户行动和意见意义数据形成的个性化消息推送机制,现实上发明并赓续强化着每一个用户私家的审美汗青。是以,数字消息的体验和接受运动在很年夜水平上是对付品位(taste)切实其实认和彰显,其背后则是壮大的社会文化资源(cultural capital)布局的支持。质言之,信息茧房远非一模一样,一小我会被什么样的信息茧房包裹,外面上取决于其日常性地必要何种信息、寻求何种体验,现实上却由其消息品位背后的阶级属性所安排。在这个意义上,数字消息所塑造和维系的文化必要接受赓续的检视和批判,由于它在勉励个别参与公共美学系统构建的同时,也制作了实质上的阶级区隔,延续了既有的权利秩序。[12]故而,在观念上承认数字期间的消息实践是一种审美实践的条件下,我们还该当居于公共性的态度,在规范理论领域对消息美学化的种种文化效果赓续做出代价反思。
五、结语
将数字消息视为一种文化的存在,要求我们超出对消息“进程”和“样态”的具象懂得,在更具汗青感和思辨性的人类生涯履历维度懂得消息。
从许多方面来看,数字期间的消息都与人类生物本能——包含感官意义上的本能和精力层面的本能——坚持着更近的间隔,消息是以而拥有了一种与曩昔不尽雷同的文化脚色。对付个别而言,消息不再是外在于生涯自己的、“借来的履历”,它的存在方式和作用机制组成了生涯履历初始的纹理。消息就犹如我们所呼吸的空气一样,每时每刻藉由体验、感情和审美的路径参与着我们为生涯赋予意义的全体进程。而对付社会而言,消息则开端施展与曩昔判然不同的文化效应——它在越来越多的时刻成为一种直接的行为,以干涉而非再现的方式推进社会过程。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数字消息都应在我们对付当下人类社会的解释系统中盘踞更紧张的熟悉论位置,由于它的文化特性清楚地描摹了底本彼此疏离的生涯履历领域若何在数字技术可供性的安排下赓续外溢、交融,并为生涯赋予新的实践逻辑的进程。
【本文为国度社科基金重年夜项目“数字消息学理论、办法与实践研讨”(同意号:20&ZD318)、广东省通俗高校立异团队项目“深圳年夜学数字媒体文化试验室”(编号:2020WCXTD019)阶段性结果】
参考文献:
[1]徐笛.数字期间,谁是记者:一种分层懂得的框架[J].消息界,2021(06):13-20.
[2]常江,王雅韵.作为故事的消息:观念、实践与数字化[J].消息年夜学,2023(10):16-27+118-119.
[3]黄文森.立异行为:数字消息样态的鼓起、扩散与主流化[J].消息与写作,2023(07):35-44.
[4]马特-卡尔森,李思雪.数字消息流通与数字消息熟悉论[J].消息界,2021(10):4-12+32.
[5]黄雅兰.感官消息初探:数字消息的序言形态与研讨路径立异[J].消息界,2023(07):4-12+22.
[6]王晓培.从技术赋权到平台逻辑:社交媒体舆论极化形成与管理[J]. 中国出书,2023(14):11-17.
[7]田浩.反思性感情:数字消息用户的感情实践机制研讨[J].消息年夜学,2021(07):33-45+120.
[8]常江.主动化的困境:AI、数字媒体生态与“后人类”的将来[J].消息界,2024(02):25-33+85.
[9]田浩.数字消息的美学化:情势立异、文化共生与代价反思[J].江西师范年夜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1):74-82.
[10]何天平.可视化、沉浸化与游戏化:数字消息美学的实践逻辑[J].江西师范年夜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1):83-91.
[11]周逵,苗伟山.竞争性的图像行为主义:中国收集平易近族主义的一种视觉流传视角[J].国际消息界,2016(11):129-143.
[12]常江.技术失控与文化风险:数字媒体生态的三重悖论[J].现代流传,2024(01):39-44.
本文引用格局参考:
常江.数字消息的文化特性:体验、感情与美学[J].青年记者,2024(06):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