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龙年到来,“龙”的英文译法与文化因素
新华社北京2月9日电 漫笔|龙年到来,“龙”的英文译法与文化因素
新华社记者孙硕 王普
甲辰龙年到来之际,国内外多地举行欢迎中国阴历新年的庆贺运动。一个征象让不少人好奇:在广场墙壁、商家口号、商号贴纸上,“龙”的英文翻译有的使用单词dragon,还有的用了发音同中文相近的另一个单词——loong。
loong典出何处。dragon的译法还能不克不及用。两者背后有怎样差别。带着这些问题,新华社记者采访国内外专家和文化流传事情者,探讨“龙”的分歧英文翻译背后有怎样的文化因素。
龙为什么会被翻译为dragon
“在马可-波罗的东方纪行里就有dragon这个词了。”北京外国语年夜学英语学院副院长彭萍奉告记者,马可-波罗可能从形状上察看以为,中国建筑上的“龙”跟西方的dragon有必定类似之处。
后来,英国布道士马礼逊编辑出《华英字典》,将“龙”译为dragon。“这本字典影响异常深远,这种译法就在西方年夜部门人中央传播并延续至今。”彭萍说。
loong的使用也由来已久。19世纪初,英国布道士马什曼在其所著的《中国言法》一书中把“龙”注音为loong,但翻译时依然使用dragon一词。
谈到西方的龙和中国龙是否雷同,卢森堡年夜学学者卢卡-努尔米奥奉告记者,中国龙的形象更友爱和善,而西方的龙多是魔怪形象,“两者显然是纷歧样的”。英国着名汉学家弗朗西丝-伍德(中文名吴芳思)表现,在中国,龙是尊贵的象征,形象异常正面,但西方的龙形象则分歧。
彭萍以为,语言与思维相关,对人的认知存在影响。

“中国热”带动中国龙的形象变化
身姿俊逸,喜欢捉迷藏;可爱热心,能与人共舞。外洋插画艺术家米雷把本身画出的中国龙做成多个动漫视频,分享在社交媒体上,得到许多外洋网友点赞。
米雷说,本身愿望画出的龙拥有可爱、有趣、亲和的形象,让更多外洋同伙更好地舆解中国龙的文化内在。
在挪威,本地大众与中国龙年生肖“祥瑞龙”等冰雕作品争相合影;在法国,列国旅客驻足巴黎香榭丽舍年夜街旁观舞龙舞狮演出;在匈牙利,人们对唐人街庙会上的“祥瑞龙”糖画作品异常喜爱……跟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连续走出国门,越来越多的外洋同伙加深了对中国龙等中国文化元素的相识。
年过七旬的吴芳思表现,在她年青时,身边很少人相识中国阴历新年等中国传统节日,但现在从伦敦唐人街到本地有名的特拉法尔加广场,都邑举办中国阴历新年的庆贺运动,“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更强了”。
中国龙翻译多样化
谈到“龙”的译法,努尔米奥以为可以翻译为loong,由于“西方的dragon一词不克不及真实反映中国文化中‘龙’的寄义”。吴芳思以为,依照今朝受众懂得和接受水平,可斟酌翻译为Chinese dragon(中国龙)。日前,《牛津英语辞书》收录Chinese dragon为尺度似义词,在注释中也参加了“龙”在中国文化中的正面寄义。
彭萍表现,这些征象阐明中国文化已流传得异常普遍。谈到翻译问题,彭萍以为loong是一个更优选择,由于loong更形象,并且有例可循。
莫斯科年夜学亚非学院副传授玛丽亚-谢梅纽克说:“每一个国度,每一种文化,在跨文化流传时都应有翻译命名的自立权。”
2月3日,南宁靖洋国度斐济刊行中国阴历龙年生肖邮票,刊行运动现场多处标识着loong的字样。斐济总统卡托尼韦雷在给中国人平易近奉上新春祝福时,也将龙年称为“the year of loong”。
“loong在斐济已经有了必定的影响力。”斐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韩小燕表现,他们从这一翻译入手,推进文化流传。
彭萍说,信任将来会有更多的中国文化观点经由过程切近原意原音的译名流传。(介入记者:王沛、杜鹃、刘宇轩、郭鑫惠、孟菁、张百慧)(完)